跳至內容

菇類為何被歸類為「蔬菜」?

在飲食文化中,菇類向來被視為重要的角色。隨著栽培技術的進步,像是洋菇、美白菇、鴻喜菇、秀珍菇、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等都已是餐桌上常見食材,也變換出許多不同的料理。我們常將菇類當成「蔬菜」食用,但它其實是屬於「真菌」類,那為什麼我們會把菇類當成蔬菜看待呢?


事實上,這與飲食史有關。古人發現,有些具備食用價值的「蔬菜」可以藉由人為的種植大量生產,於是廣為栽培這些所謂的「蔬菜」來供人們食用。但隨著營養知識與科技發展,人們從生物學、營養學等不同角度切入,來逐漸認識過往所食用的「蔬菜」到底如何分類。

好比我們常吃的白蘿蔔,從生物學來看其實是植物的根部;另外像是南瓜,生物學把它劃分在植物的果實,但從營養學來看,南瓜含有比大多數蔬菜還多的澱粉,因此它被劃分在「全榖雜糧類」而非「蔬菜類」。

因此,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菇類其實是屬於「真菌」,但從營養學的面向來看,菇類大多熱量低,所含的三大營養素比例以及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等的特性,其實都跟蔬菜十分相似,因此營養學仍將各式各樣的菇視為「蔬菜類」的一員,稱為菌菇類。基於上述理由,我們也會把雨來菇、海帶、紫菜等這類食材當成是「蔬菜類」看待。

因此,若是每日飲食中,你吃膩了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芽菜類、根菜類、莖菜類的蔬菜時,不妨試著變化菜單,選擇替換成菌菇類來食用,不僅可以增加食物的多元性,也讓飲食增添不同的風味,但同樣也還能保有蔬菜的營養效果。



分享這個貼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