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吃其然,吃其所以然

買東西前,你應該思考的事

購買食材時,你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現代人的快速生活步調容易忽略食物的真正風味,而失去與食物對話的能力。透過選擇天然、當季、產地透明的食材,能夠重新連結回土地,成為聰明的消費者。習慣在家中烹飪,不僅有助健康,也能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認識,透過簡單的家常菜帶來幸福感與累積味覺記憶,全家人若能好好坐下吃一頓飯,同時了解餐桌上的每種食材,這樣不僅能吃其然,也能吃出其所以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追求CP值高的食物,不好嗎?

有人說若要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只吃蔬食是不行的,因此有些人選擇吃魚,但對於不方便進食的老人或小孩或許是短期選擇,但在物產豐饒的臺灣,絕對不是唯一選項,尤其是,我們常在追求高CP值的「物超所值」時,是否曾經思考過,店家承擔如此多的風險與成本後,竟然還可以物超所值,這件事是合理的嗎?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怪奇海產店》作者黃之暘分享,當有人分享「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很棒的東西」時,他總會思考,也許有可能吃到冰存很多年的食材,甚至都已脫水了,這真的是很棒的嗎?他也曾遇到有人會說:「即使這樣,它還是很好吃!」黃之暘說,風味是很個人的感受,但如果沒有吃過真正「好」的東西,這裡所指的好,並不是指昂貴或稀少,而是美味、新鮮或是健康的東西,其實不會知道東西好壞標準在哪。

手中的購物籃,都放了什麼?

「我習慣觀察到市場購物的人,手中的購物籃都放了什麼?大概可以知道這個家庭飲食的健康狀況。」營養師柯蘊慧談到,許多父母其實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例如包裝寫『非油炸』的洋芋片,真的是非油炸嗎?起司口味的脆餅其實沒有起司,只是口味而已。」

大是文化出版的《餐桌上的味覺練習》一書中,強調食物不僅是營養的來源,更是文化、情感和社交的載體。然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讓我們忽略對食物的細膩感知,速食文化與加工食品的普及,人們逐漸失去對天然食材的敏感度。加上人的感覺容易麻痺,也常有怠惰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到價格、方便性的影響。

價格、方便性,雖說是不能忽視且重要的事,不過,如果無法連結到「喜悅」的感覺,我們就無法從食物身上聽到任何聲音,發揮我們真正的「購買力」,在採買時常會有大眾化、整齊劃一且沒有彈性的感覺,購買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不會引起興趣和慾望的食物,讓生活變得無趣之外,還會有越來越胖的可能。

你和食物對話了嗎?

買麵包的時候,你知道麵粉是從哪裡來的嗎?是當地產的嗎?也許產地離我們很遠;假如在某市場內販賣的草莓是從苗栗出貨的,那麼,這些草莓是誰種的?誰來防治病蟲害?又是誰收成的?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想要了解食物、與食物對話,綠色飲食作家番紅花在著作《廚房小情歌》中鼓勵大家,可以在一整年中,嘗試逛逛一百次的菜市場,或在一年中的一千零九十五頓飯中,選擇自己下廚。

這些年,番紅花觀察到,逛菜市場的人逐漸高齡化,心中難免有些感慨。她認為菜市場是可以直接和攤販互動與討論,也是感受節氣最明顯的地方,「到菜市場,你才會有機會跟臺灣的農村、漁村產生連結,而這個連結十分重要,只要好好認識在地食材,養成好的食農知識,到了菜市場就會有非常多的樂趣跟收穫,是其它通路所不能給你的。」此外,菜市場以裸賣的方式,減少了許多一次性包裝,最重要的價值是,接觸到從土地長出來的東西,力量跟感動是最直接的。

因此,讓生活過得更好,除了為健康而吃外,更要懂得根據自己的感受選擇食物,維繫食物和土地的關聯性,靠自己的力量,慢慢成為聰明擇食的消費者,更可透過消費,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就如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所說:「身處消費時代,只要購買,東西就會存在,但也可以選擇不購買!」

 可是,煮飯好麻煩?

對於雙薪家庭的父母來說,不論在時間或構思菜色上都不是件容易事,要如何持之以恆?柯蘊慧認為,家庭場域可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認知以及口味習慣,孩子的物質生活不需要太豐富,適度適量就好,但適量的飲食觀念並不容易,是父母跟孩子都需要學習的。李偉文也說,現在一般小家庭,如果煮到三菜一湯就容易過量,為了避免剩食同時兼顧營養與便利,他們的家庭餐桌仿效傳統「韓式料理」做法,將食材丟進一個鍋子中共煮,頂多再炒一兩盤青菜,一餐就完成了!

全職帶兩個小孩,同時也出版多本料理書、「林姓主婦的家務事」粉專主理人林姓主婦則說,要帶兩個調皮的孩子買菜本就是困難的事,因此採買時,她盡可能一次買齊,讓她養成預開菜單的習慣,「通常我都是禮拜一開一週的菜單,禮拜二市場開市,我可以一次採買很多新鮮的食材!」至於在菜單構思上,林姓主婦鼓勵大家每天以紀錄的方式,可以慢慢發現在配菜時,會發現不論口味、份量都舒服的菜單脈絡,「一點一滴紀錄,時間一長回頭看,你會發現已經累積幾十套了。」

另外,林姓主婦分享料理的「定錨」概念。很多人在思考該煮什麼時,思緒常發散也抓不到方向,「不管想煮什麼,第一個閃過念頭,就是它了!」譬如想要吃重口味的熱炒,就要抓住這個主題,並把思路限縮在某個範圍裡去做搭配,就像餐桌上已有一道下飯菜,其他配菜要往清淡去思考,可以搭配絲瓜、炒大黃瓜等;開菜單時,也要考慮營養均衡,若覺得蛋白質不夠,可能就以雙主菜增加份量感;剩下的就只要綠色青菜就好,「依照思路邏輯定錨好,慢慢會發現,開菜單會越來越快。」


最後,請坐下來好好吃頓飯吧!

觀察許多親子教育現場,黃之暘認為,食農教育不應只在教學場域或學校,應與家庭更緊密連結,「大家現在缺乏的,就是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此外,許多物產直接反映時令或當地特色,這成為引領我們凡是到每個地方,就可以更深入認識不同地域的動機或方向,「如果能透過料理,不但品嘗風味,也能認識在地文化,在餐桌上,其實就像感受一本,可以吃不盡的百科全書。」

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林如萍也提到,透過餐桌談教養其實沒有那麼深的學問,就是把日子過好而已,「讓全家人每天或每週有一段時間好好的吃,把時間花費在食物上,就是不錯的開始。」不論工作再忙,平日裡她盡可能抓緊時間、腦中盤算著菜單,與孩子一起買菜與準備晚餐,對孩子來說是很寶貴的經驗。

林姓主婦則分享,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其實集中在孩子上國中以前,「當孩子進入國中後,會進入全然不同的學習節奏,就算晚上不用補習可以回家,相信孩子的心情也不會像之前的階段這麼的放鬆,」因此一起吃飯這件事,現在對她來說感觸特別深,也格外珍惜,因此她把握機會,好好煮飯陪伴孩子,「在家庭餐桌上我們互相學習、彼此等待、對食物也更加尊重,未來孩子大了,我也老了,再回想這段時光時,我想會很感動吧。」 

《灃食・客》 issue14

 從食農教育的角度來看,傳統市場是一個認識食物來源的絕佳場域,提供豐富而實際的學習機會,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飲食與土地的連結。

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