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哪裡都有新鮮事,只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

人物專訪

對許多人而言,傳統菜市場是熟悉的購物環境,舉凡蔬果、熟食到生活雜貨一應俱全,有時若能成功多討根蔥或一點蒜,就會彷彿賺到而開心不已。然而,對作家蘇凌而言,走進菜市場的目的並非買菜,而是「觀察」,舉凡招牌的諧音梗、店面擺設、甚至老闆以前玩樂團等無關買菜之事,才是她走入市場,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地方......

圖片來源:蘇凌 提供


蘇凌,《菜場搜神記》作者

人物攝影|林冠良

因為要吃早餐而踏入市場

蘇凌一開始在社群網路「蘇菜日記」上,記錄日常市場看到的人事物,後來集結成《菜場搜神記》一書。特別的是,這本書並不著墨買東西這件事,而是以她自身觀察角度,述說市場上發生的動人與有趣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傳統菜市場的人情味。

「小時候我其實並不喜歡菜市場。」談到當初開始記錄菜市場的起心動念,她坦言小時候對臺灣小吃比較沒有感情,雖然會和爸媽去菜市場買東西,但潮濕、髒亂的環境讓她感到不太舒適;尤其市場叔叔阿姨喜歡跟她講話,然後順手捏一下她的臉,這讓害羞的她有點小尷尬。

「但我覺得,人就是失去了某些東西,就會開始懷念......」長大後,她從家鄉臺南北上臺北念戲劇系,原本她很喜歡外面餐廳,因為想吃什麼方便又容易,卻反而想念起以前阿嬤煮的料理,而市場裡剛好就有很多這樣的食物觸動著她,早餐其實可以簡單吃個湯麵就好,因此她開始習慣到學校附近的市場吃早餐,開啟了她對市場的好奇,還成功說服許多日夜顛倒的同學一起去逛傳統市場。

在市場「找碴」的老靈魂

雖然當初是為了「吃」而走進市場,不過後來發現最吸引她的,並不是要買什麼東西,而是市場裡蘊含的人情味。「我對人的故事很感興趣,選擇走進市場,是因為市場是門檻相對較低的地方(但要說門檻很高也可以),這裡不是觀光地區,在裡頭的攤販並沒有建立起一套規格化的介紹方式,而是很實在的相互交流,因此,相對容易就可以問到很真實的故事。」

「老闆,你在這裡擺多久時間了?」通常是蘇凌第一個問的問題。許多人買好需要的東西就離開,反觀來到市場並沒有要買東西的她,卻是抓緊時機跟店家聊天,並從個人經驗、容易回答、或者是比較沒有門檻的提問開始,讓店家有一點成就感,也形成另一種可以繼續聊天下去的延續感。蘇凌說,再來她感興趣的會是:「你以前的市場就是長這個樣子嗎?」在店家開始講古的分享過程中,慢慢去理解、拼貼起這座市場周邊的歷史風景。

此外,蘇凌對攤販的招牌很感興趣,「老闆通常會自己寫,不是寫錯字,就是出現很多創意的諧音梗,我很享受在市場中『找碴』的樂趣,再加上我喜歡老東西,所以每當看到老闆使用木砧板到那麼光滑,又形成某個弧度,心裡就會洋溢起一種老派情懷......」

走訪全臺各地市場,蘇凌最難忘的是一個從小逛到大的市場:臺南善化牛墟。身為善化人的她,家旁邊就是牛墟,所謂的「牛墟」是以前古早農業社會牛隻交易的場所,如今牛墟的牛隻交易已成歷史,善化牛墟目前轉型成定期農民市集。她喜歡的原因,除了這裡不只是一般會賣食材的市場外,還賣很多不能吃的古董、二手老工具等,她彷彿身處善化般興奮說,「去了好幾次都不會膩!」

跟著生活走的探訪行程

「市場是我的興趣,一路寫了十年,我還是把它當成興趣,探訪市場這件事,就是跟著我的生活走。」主業是劇場演員的蘇凌,時常到各地巡演,要是到二水演出,她通常會安排到二水市場逛逛,「但有時候地圖上搜尋可能不太精確,也許會出現五個地標......不過這時候,我會環顧附近看有沒有廟,通常市場會綁在一起,或者到那一帶,只要看到拖著菜籃的阿嬤,別懷疑,跟著走就對了!」

看似隨性的行程,但有時也需要系統化的安排。她回憶在寫書時,執行編輯對她說:「你好像比較沒有逛高雄、屏東的市場?」於是她就花了一整個星期的時間都待在屏東,一天內排三、四個市場,有些是早市,有些是黃昏市場,蒐集寫作資料累的時候,就和朋友一起睡在車上,《菜場搜神記》有些篇章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完成的。

逛遍各地市場,問她那麼北、中、南有差別嗎?蘇凌思考了一下,她說在臺灣,或者是到國外逛菜市場,除了語言跟物產之外,對她來說,氣氛、市場裡的交易、與人的互動交流好像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她認為,就以臺灣來說,她觀察到最大差別是族群的不同,「像是漢人、原住民、客家庄等,由於市場上交談語言不同,好像陳設出來賣的食物就有不同,我覺得我觀察到的差別,好像是在這裡。」

不該出現在市場的人?

「許多人常會認為,擅長賣某種東西,應該會是職人,一生懸命在此。也許他真的賣了很久,但如果有機會問他的興趣,他的回答完全不是這個耶......」

蘇凌有次走進雲林土庫的市場,遇到一位以前玩「那卡西」的豬肉攤老闆,「你很難想像樂團樂手,怎會甘於在這賣豬肉?」她發現,老闆把攤位佈置的五顏六色,還寫了很多字,有種聲音嘈雜的氛圍。蘇凌在跟這位老闆的互動中,發現老闆個性「傲嘟嘟」,譬如問問題就算答對了,他也總是不願承認,令蘇凌好氣又好笑;後來她在雲林舉辦分享會,邀請豬肉攤老闆出席,一開始老闆還是傲氣回絕:「沒空啦,我要賣豬肉!」結果當天,老闆竟穿著正式西裝出席,展現出他的叛逆性格。

《菜場搜神記》中也寫到雙連市場的豆花店故事。豆花店老闆一開始接起家業,因為擔心其他人認不出是他們家的豆花,便把爸爸的照片印在衣服上,蘇凌發覺老老闆年輕時長得很像影帝李康生,於是在書裡便以「影帝的豆花」稱呼,之後她的粉專收到訊息,寫著「你好,我是那個豆花店的家人,這二、三十年來,我第一次覺得我是李康生的媳婦......」類似這樣的市場觀察與紀錄後,得到的意外反饋,至今仍令她記憶深刻,她笑說,「甚至有人私訊問我是不是賣牛肉的?至少應該問我是不是賣菜的吧?因為我寫的是『蘇菜日記』啊!」

帶著好奇心走入市場

「很多人問過我演戲跟逛市場有沒有相互關係,我思考了很久,認為這兩條路並沒有彼此影響,但相同的是,需要仰賴『觀察』。」

蘇凌分享,要站上舞台扮演角色,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出類似的人物樣本,然後去揣摩,就好比演動物時會去看動物紀錄片,逛市場也是相同概念。她回憶起大學的一堂表演課,期中考要模仿附近夜市的一個攤商,「所以,我每天晚上都去看鹹水雞老闆怎麼剪食物,後來考試時,我還不小心剪到手......」她笑著說。蘇凌認為,要盡可能打開感官,思考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然後走進市場時,就專心去看那件事,通常在特意觀察的過程中,就會有所獲得。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大家在採購的場域有更多元的選擇,她提到,當初用文字記錄並不是要鼓勵大家去市場,而是寫出她在市場看到有感覺的人事物,倘若讀者也有感覺,或許就會願意嘗試去逛逛,「其實,我也喜歡去一般超市買菜,因為逛市場如果分心去買菜,就無法觀察,所以走進傳統市場,對我來說像是儀式,一個逛博物館的行程。所以,希望大家走進市場,前提還是要保有好奇心,以及發掘興趣,如果欠缺好奇心,走進市場你什麼也看不到。」

推薦的市場美食

不免俗的,還是要請走遍臺灣各地市場的蘇凌,推薦幾道不容錯過的美食。

臺南東市場門口的八寶冰,是她第一個想到的必吃美食,「一位阿嬤站在小小的吧臺,就像位調酒師,特別是配料中的粉粿,並非想像中的黃色方塊,而是透明球狀,有點像外星寶寶浮在碗裡......」;同個市場還有間春捲,最大特色是在裡頭包進蒜泥,「春捲放蒜泥真是畫龍點睛!」,喜歡春捲的她,還推薦嘉義朴子市場老字號的春捲店,每種料堆的像座小山,濕潤多汁的口感,搭配上一碗柴魚湯成為美味絕配,「柴魚湯是因為潤餅煮高麗菜時,菜汁滴進柴魚湯裡,所以喝起來非常鮮甜,這是吃起來非常優雅的一個set。」

而在北部,她特別喜歡基隆仁愛市場。她提到,雖然基隆是個以海鮮為主的城市,許多人會期待在這裡品嘗到多元、新鮮的海產,但其實這裡不論是賣水餃的、杏仁茶的攤販都好吃,從這些小吃中,隨處都可品嘗到美味多元的市場風味。

持續在寫作上 保留下某些人事物

對她來說,菜市場就像一本書百讀(逛)不厭,每次都有新的體悟與發現,「其實我不會覺得我在攻略市場,我蠻喜歡同個市場去好幾遍,在既有基礎上看見它不斷變化。」蘇凌說,市場都是人,人每天都會不一樣,你可能會發現某天招牌寫錯字,過幾天,他依然還是寫錯字;某個攤商的刀子越磨越小了,砧板弧度越來越凹了;這攤老闆不見了,顧店的變成他的小孩等等,這些細微的變化與日常,都是令她不斷流連菜市場的原因。

蘇凌說,「當然,臺灣還是有很多市場我還沒有造訪,但我不會因為那個市場有名就去,或許廟前榕樹下的攤位更吸引我,我比較喜歡去大家可能覺得很平常,但我偏要去找出它好玩的地方。」

然而,傳統市場產業正逐漸凋零,許多人事景物已非,她認為類似的惆悵感一定會存在,因此把握能看到的東西,更幸運的話就把它記錄下來,以珍惜心態走進市場,當來到一些蓬勃、沒有空攤的市場時,會讓她驚喜不已,「不同的世代,體驗到的市場氣氛當然不同,端看你怎麼去看待而已。」

念臺藝大時,曾有同學提出用拍攝影片留下記錄,但她左思右想,認為自己並不擅長這件事,雖然不怕鏡頭,也敢對鏡頭講話,但她更喜歡用文字傳達猶如鏡頭注視的感受,有時文字力量更強大,希望引領讀者透過文字,創造市場更多的想像空間,用書寫凝結當下時空。

蘇凌說,她真正在乎的是「人」這件事,所以不見得場域一定是菜市場,「假使我今天是上班族,可能也會寫上班族日記,每個地方都存在有趣的事,只是看你,有沒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對於未來,她不排斥寫任何主題,如果剛好透過書寫可以幫助保留下某些人事物,她就會持續在寫作上,透過這雙挖掘出有趣主題眼睛,用文字留下一些什麼。

《灃食・客》 issue14

 從食農教育的角度來看,傳統市場是一個認識食物來源的絕佳場域,提供豐富而實際的學習機會,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飲食與土地的連結。

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