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慈心基金會:不只是一杯茶!尋味有機 感受對永續的心意

憑著與生態共好環境友善的信念,慈心基金會在坪林展開淨源計畫,推廣有機種植。不懂茶的他們,慢慢從學習中了解茶,在每天辛苦製茶流程中,感受有機茶獨特魅力。他們還開了專屬製茶場,吸引有共同理念的青年投入,為茶山注入新創意,期盼未來,臺灣島成為有機島。

圖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成立於1997年,2008年開始啟動「淨源計畫」,陪伴並輔導坪林茶農從慣行轉型為有機農法。當初「淨源計畫」為何選擇坪林?慈心淨茶源專案經理葉采靈提到,坪林特別之處,它位於翡翠水庫上游,不但是水源保護區也是集水區,自然環境特別重要,取名「淨源計劃」,是期待透過轉作有機作物協助水源淨化。

慈心淨茶源製茶師侯又升回憶,當年第一次走進坪林與當地農民召開說明會,大家普遍對有機種植不太有興趣,幾乎沒人有回應,不過恰巧有一位熟識的服務志工學員的父親是當地具有影響力的茶農,因而委請志工說服他拿茶園的一小區塊來嘗試有機種植,邀請左鄰右舍一起參與。慈心以保障價格收購為誘因持續拜訪,最後累積約十位願意的茶農參與。

侯又升說,起初參與茶農以邊做邊觀察方式,先拿一小塊田來試種,但轉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鄰居朋友的壓力,以及在勞力上,有機種植必須花更多時間除草等困難,「但到最後我發現,開始改為有機之後,農友們會因為不服輸而想要做出成績,甚至增加有機種植面積持續堅持到現在!」

現在坪林的有機茶葉種植面積將近六十公頃,當地也有很多有心人投入有機,如今坪林有兩個有機產銷班,慈心也在坪林成立製茶場,從上游到下游參與茶葉產製過程,避免有機與慣行交叉污染的疑慮。

侯又升坦言,對基金會來說,起初大家不是很懂茶,後來團隊開始學做茶,並邀請中南部的製茶師協助,當時製茶師一看到這些有機茶便驚訝地大喊「哇,這茶葉怎麼長這樣子!」但他認為,厲害的製茶師就是看茶做茶,依然能按基本功去做,只是要如何用有機茶來做出清香型的茶,茶葉完整狀態很重要,這部分自然會比較吃虧;但重發酵的茶就比較不受影響,甚至可以把較不乾淨的味道轉化成果香或烘焙香味,「大家都在做當中,去學習有機這件事,不論是製茶師、種植的茶農都在學習,也需要花時間去慢慢調整。」

「茶,是非常消耗體力的工作。」葉采靈提到,慈心投入製茶的團隊平均年齡五十歲,體力確實不易克服,因此茶場後來開始加入幾位年輕製茶師,其中一位過去還是侍酒師,但慈心秉持的與生態共好信念吸引他加入製茶領域;另外慈心也與年輕製茶團隊「茶輕代」合作,固定每年製茶時來茶場,為茶山注入新創意,侯又升說,「全球都在關注永續與食安,我認為臺灣茶葉是可以讓生態與健康共存,也期待可向下扎根,吸引更多青年加入。」

談到推薦有機茶,葉采靈說,慈心淨源茶中的「佳葉龍茶」可幫助放鬆、舒眠,適合擔心睡不著問題的人飲用,「其實,我出國時都會帶一小包茶,因為有時在國外難免會吃到不習慣的食物,這時就會想喝一杯熟悉的茶來療癒,真的,茶就是有這種魔力!」;侯又升則推薦慈心淨源茶的「清香烏龍」,雖然有機不太適合做清香茶,但春茶因蟲經過冬眠,所以茶葉摘取下還是很漂亮,因此拿來做清香型的茶很棒,「事實上,慣行茶雖喝起來濃郁,有機喝起來較淡,但它的味道雋永、清甜,對身體負擔不會那麼重,因為畢竟是溫和、慢慢長出來的植物,所以跟慣行茶葉還是有所差別。有機會大家不妨親自喝喝看,感受有機茶喝起來那種舒服的感覺......」

談到泡茶,很多人常有步驟繁瑣的刻板印象,侯又升說,其實只要有一個馬克杯,使用濾網讓茶湯分開,不要一直泡著,而時間建議不超過一分鐘,就會泡出清甜滋味,但濃淡還是要看個人喜好,「泡茶不會比泡咖啡繁複,泡茶可以很簡單!」

慈心這幾年除深耕坪林之外,2019年起也在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開辦「有機茶主題館」,葉采靈提到,臺灣各地有很多有機茶農在努力,希望建構臺灣有機茶的共同發展平臺,讓茶農都可以透過平台介紹自己的品牌,也期待有機會與更多茶園和製茶廠合作,「現在這股力量正慢慢凝聚,未來希望把將臺灣的有機茶帶到國際舞台上。」​

《灃食‧客》 issue12

談到永續飲食,一定會提到「吃在地」。然而,所謂的在地食材要怎麼吃、又為什麼吃?本期《灃食.客》,從發掘、認識、品嚐到購買食材的生活提案中,一起透過「吃」來拉近食物與土地的關係。

點我閱讀

分享這個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