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從事農事的人口逐年減少,許多人開始提倡鄉土味、草根性,藉由認識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種出的食材,品嚐在地好滋味,喚起人們對土地的疼惜;此外,在過去沒有冷凍設備的時代,為了儲存以延長食材的鮮度,也發展不同的食材保存方法,皆是先民敬天愛地、惜食的表現,也期望所有人甘苦與共的記憶,都能轉化成未來繼續進步的養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麻芛
黃麻的嫩葉,當黃麻的梗皮做成麻布袋或麻繩時,嫩葉和嫩芽就被惜物的農民做為農家菜,是中部地區的特產,尤以臺中南屯為主要產區。每年三月播種,夏季收成,經撿、搓、揉、洗四步驟去除苦味,可依個人口味煮出特有的消暑麻芛湯。
麻芛湯的作法,一般是將葉片去除葉脈、搓出苦水,去除黏液及沖洗苦汁後,加入地瓜一起煮,有的人也會加入秋葵或莧菜,芶芡後即是在地古早消暑的麻芛湯。
地瓜切丁→與開水一起煮滾至地瓜熟透→加入搓洗好的麻芛,續煮直至湯品呈現黏稠細緻狀→加入鹽巴或冰糖拌合即可。
- 西瓜綿
取用未成熟的小西瓜,以鹽巴醃漬而成的醃瓜,是古早味的醃漬保存食物。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南部的西瓜田每到了疏果的季節,農民們捨不得將被淘汰、尚未成熟的西瓜小果丟棄,於是以鹽巴加工醃漬處理保存,便成了「西瓜綿」。
西瓜綿如同醬菜,可直接配飯或與食材拌炒,也可作為清蒸料理的提味來源。西瓜綿的作法,展現了農人的生活智慧,也創造了臺南沿海地帶的獨特食材。
【西瓜綿作法】:
去除表皮、切塊→使用鹽巴抓醃殺青,將水分釋出並使鹽巴入味→經過封蓋密封保存後,約數天至一週內便能享用。
- 芥菜
臺灣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長工會利用農田休耕時期向地主租借農田來種植芥菜,而芥菜收成時恰逢過年,因此稱為返鄉團圓食用的菜色。
在臺灣的客家人,由於族群遷徙的歷史背景,加上較為艱苦的生活環境,為了保存食物,會用醃漬等方式保存多餘的芥菜,因而衍生出許多醃製蔬菜的飲食文化,例如客家酸菜(鹹菜)、福菜(覆菜、仆菜)、梅乾菜等等,用途廣泛。
【這些都是芥菜】:
- 只鹽醃不風乾的為「酸菜」
- 曝曬風乾至半乾的稱為「福菜」
- 曝曬風乾至全乾的稱為「梅乾菜」
- 破布子
破布子樹在臺灣早已有栽培,取名「破」這個字,有一說是因為在熬煮醃漬過程中,果實會被煮破;另外一說是破布子樹非常粗放,採收時常有蟲害與殘破樹葉而取其名。
臺灣種植破布子以臺南與嘉義最多,每年大概在7至8月收成,且採收時間只有短短兩個禮拜,因此農民為了避免破布子腐敗變黑,採收下來會立即加工,然後做成一年份保存起來,可以作為開胃菜,或煎蛋、煮湯、做成破布子醬料罐頭等加工品,讓好滋味延長下去。
【破布子作法】:
從樹枝上剪下布子→泡水清洗 →將布子一粒粒摘下 →將摘好的布子倒入大鍋中煮滾約一小時→加入喜歡的醬汁配料持續熬煮→整鍋入味後即可裝罐。
《灃食・客》 issue12
談到永續飲食,一定會提到「吃在地」。然而,所謂的在地食材要怎麼吃、又為什麼吃?本期《灃食.客》,從發掘、認識、品嚐到購買食材的生活提案中,一起透過「吃」來拉近食物與土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