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不輕 Dandelion:餐餐都是如詩的愛|美食推薦
位於關渡慈濟園區的蔬食品牌常不輕餐廳,由蔬食主廚林聖智設計菜色,秉持呈現食材天然風味的理念,佐以多國料理手法,使用萬華百年老店蒸籠,來自赤峰街的陶器餐具,呈現謙遜低調的風格,週週嚴選新菜色,完美呈現以四季為材、不時不食的身心靈饗宴,傳遞著「愛地球、愛動物,愛健康」的無限祝福。
蔬食與常不輕
常不輕餐廳的命名,源自《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說,《法華經》裡談到常不輕菩薩,只要見人就會說:「你可以成佛!」,很多人覺得好像被開了玩笑,所以有的人會罵他,甚至追著他打,但他始終深信著,每個人都有慈悲心及佛性,只是現在欠缺某種因素以至於沒有成佛。
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對想推廣蔬食的姚仁祿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很多人認為吃蔬食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一個習慣的大改變,但我深信,每個人都有慈悲心,只要實際去感受,就像我走上蔬食這條路,就是因為餵狗時,驚覺『當拿著小牛罐頭給狗吃,那如果反過來我要不要?』的想法一出現,飲食的觀念也就會跟著改變,」餐廳因而以「常不輕」為名,姚仁祿希望,在用餐時,也能學習到常不輕菩薩尊重、疼惜、感恩萬物與生命的精神。
而常不輕還有個極具含意的英文名字「Dandelion(蒲公英)」,以蒲公英的「輕柔」、「美麗」、以及「在遠方祝福」的花語做連結,象徵以一個可容納五、六十個人的門店,從關渡慈濟園區開始發散,未來在世界各地不斷拓展的願景,如同蒲公英一般,隨風飛散、播下善種、長出新芽,以台灣關渡靜思堂奠基,將推廣蔬食的信念拓展至全球。
推廣蔬食:愛動物、愛地球、愛健康
姚仁祿致力推廣蔬食原因有三:第一是愛動物,尤其時下很多年輕人有感於自己愛護狗、貓,但卻為滿足口慾吃牛、豬,宰殺動物畫面令他們感到無比矛盾,因而下定決定吃蔬食,這是全世界皆有的趨勢;其次是愛地球,畜牧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速地球暖化,所以少吃肉會減少畜牧業的興盛,這對地球有利;第三是愛健康,從許多醫療研究得知,植物性飲食相較於葷食,能產生有益腸道的腸道菌,而腸道是僅次於大腦,神經細胞最多的一個器官,與大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腸道不好,腦筋也會越來越不好,這樣當然要鼓勵多吃蔬食!」
走進關渡慈濟園區,穿越人文藥草園後,常不輕餐廳隱身在角落,不少民眾經過,會對隱約由大面落地玻璃包圍、明亮簡約的空間感到好奇。許多首次造訪常不輕餐廳的人更好奇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一隻猩猩像站立在門口?其實,這也代表常不輕推廣蔬食的堅定信念。
常不輕餐廳店長吳佩珊解釋,這隻猩猩叫做可可(Koko),是美國大猩猩基金會(Gorilla Foundation,KoKo基金會)裡的一隻猩猩,牠能用手語和人類溝通,被譽為「全世界最聰明的大猩猩」。
2015年,法國保育機構Noé Conservation和美國大猩猩基金會共同拍攝了一段影片,可可用手語說:「時間緊迫,快救救地球吧!幫助地球!保護地球!」呼籲保育及保護地球的腳步不能停下來。「可可代表了愛護地球的心,牠手裡拿著一個聚光燈,藉此照亮人人的『心』燈,希望來到常不輕餐廳的每一位客人,感受到我們推廣蔬食:愛動物、愛地球、愛健康的用『心』,在心中種下一個善的種子,將這份信念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散到各個地方……」
環境及餐食特色
為讓每位來到常不輕的客人感受到蔬食的多采多姿,餐廳外觀陳設使用大量黑白灰色系的基調設計,餐具則運用了萬華百年老店蒸籠、赤峰街陶器餐具,組合起來呈現出謙遜低調的風格。負責打造空間調性的姚仁祿分享,「如果傢俱也跟著花起來,那就沒有感覺了!我們希望環境是盡量的樸素,降低熱鬧的色調,如此一來,整盤蔬食看起來才會有意思,更凸顯出整體菜色的樣式。」
作為近幾年餐飲市場上的顯學蔬食料理,常不輕餐廳的特色是什麼?吳佩珊表示,一般餐廳在菜單選擇上常會以精緻澱粉料理形式為主,比如義大利麵或燉飯等,蔬菜在整套菜色上只是點綴,但常不輕以套餐形式呈現,主打「季節時蔬蒸籠」,依照當季食材來做不同的菜色搭配,而且會週週換菜單,要讓消費者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
常不輕的菜色呈現,包括蒸籠蔬菜、手工現做飯糰、冷熱配菜、湯品皆以「原型食物」為主,為增加風味,還會搭配自製醬料,呈現食物多元風情;吳佩珊說,食材挑選上,盡量選擇當令蔬果,同時顧及配色,讓餐點呈現時,會有五顏六色的繽紛感,像是紅色的番茄、黃色的甜椒,橙黃色根莖類的地瓜、玉米,有時,還會加入特殊當令友善食材,例如虎尾有機的紫色馬鈴薯、官田有機菱角等,藉此支持友善農耕生產的食材「因此,在套餐中,不但可以吃到均衡營養,又能隨著季節感受不同的當令食材,也能品嘗到台灣在地農友對於種植食材的用心。」
菜色研發
如果不特別注意,一般民眾或許不會發現,套餐裡的「蒸」籠,其實食材不只是用「蒸」的,還會因應不同食材有不同處理手法。為什麼需要如此繁瑣的工法呢?
從小在花蓮長大,大學期間參加國內超過七十二場的料理競賽,獲獎無數的常不輕餐廳研發主廚林聖智舉例:先烤過的地瓜,會比單純用蒸的迷人;香菇加入些許迷迭香,再放到烤箱烤,香氣層次就會提升。所以,看似單純在蒸籠內上桌的食材,其實各別都先處理過,有蒸、烤、燒、煎,最後一個步驟才會結合所有食材放進蒸籠裡加熱,呈現出充滿溫度、但卻擁有不同層次口感及香氣的季節時蔬蒸籠。
除了蔬菜蒸籠外,餐盤上的手作配菜及湯品也是創意十足。例如將豆腐攪拌成泥,捏成小塊後,沾上麵粉及些許海苔一起入鍋炸,外皮口感酥脆,內餡柔軟,咬下又充滿著海苔所帶來的濃醇氣味,不少葷食者形容:「真是像極了蚵仔!」;宴會中常見的佛跳牆,林聖智也研發了蔬食版本,並形容是「時間的味道」,用蒸的方式慢煮兩小時,把食材精華鎖在湯裡,讓湯頭鮮甜及清爽,喝下一口暖身又舒服,也呼應了常不輕的「蒸」食物。
從研發菜色到餐廳正式營運,期間研發菜色花了好幾個月,目前累計約有一百道料理可供品嘗,但菜色的排列組合及配色,是林聖智覺得最困難的部分。他回憶那段時間,自己有什麼菜就推出來,沒有什麼時間去做菜色上的協調,「最奇怪的一次搭配是,我做了韓式湯品,卻配了中式醬油風味的飯糰,」後來經過不斷試菜、調整與排列組合後,將原本十套菜,去蕪存菁濃縮成五套,才逐漸呈現出大家現在看到的樣子。
⬆️常不輕餐廳 研發主廚 林聖智
餐餐都是如詩的愛,等待您的到來
吳佩珊提到,常不輕餐廳除了提供客人健康美味餐食外,也特別注重款待服務,她說:「剛開幕時,有位97歲的長者來,因為牙口不好,蒸籠食材對他來說較生硬,我們注意到了,就會特別蒸久一點,並把食材剪成小塊狀方便咀嚼;常不輕秉持著,要把每位客人當成是自己的親人。」
原本擔心套餐形式讓客人感到單調,不過開幕期間,她意外收到很多葷食者的肯定:「吃起來很舒服無負擔,營養也很均衡,跟在外面吃的餐點很不一樣!」、「每天如果可以吃到這樣子的餐,我就能接受蔬食!」她也觀察到有顧客會每週都來體驗不同套餐,還會帶不同朋友、家人來支持,令她極為感動。
談到餐廳未來目標,姚仁祿說,目前關渡慈濟園區的常不輕餐廳只是一個雛形,未來希望可以依據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設計出不同的菜色變化,透過餐廳形式將蔬食理念傳遞到世界各地;其次,他也期待常不輕餐廳所有製程,包含買菜、做菜、處理垃圾等過程,盡可能做到愛護地球,實踐ESG永續經營的理念,「目前餐廳剛起步,還沒有辦法全部用到所謂的格外品醜蔬果,但未來我們一定會走上那條路,往惜食的目標前進,盡量做到不浪費食物……」
2023年12月起,常不輕餐廳會全面更換冬季菜色,並推出湯麵的套餐選擇,用多元的飲食呈現方式,讓蔬食有更不一樣的風貌,或者,找個空檔時間,走進常不輕餐廳,一起體驗以四季為材、不時不食的身心靈饗宴,也從中學習愛護動物,愛惜地球,當然,注重自己的健康,多吃蔬菜少吃肉,讓你的飲食習慣,也開始有不一樣的選擇!